一言為定

「主! 如果是你,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裏罷 !」(瑪14:28)
除了路加福音以外,另外三部福音都有記載耶穌步行水面的奇蹟。瑪竇福音的記載多了一個情節:『伯多祿步行水面,本來可以安然無恙,但當他一見到風勢強勁,就害怕起來。結果船便開始下沉。』其實,這就是我們信仰生活上的真實寫照。我們曾經不也是因為人性的軟弱而跌倒過嗎?伯多祿臨危關頭,便大叫說:「主,救我罷!」耶穌便『立刻』伸手『拉住』伯多祿。這是一幕多麼美麗動人的畫面啊! 耶穌繼續說:「小信德的人哪!你為甚麼懷疑?」 信德不是一時衝動的信念,而是恆常的修為。

在司祭庭園,伯多祿曾經三次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。但當耶穌復活後,並沒有刻意指正伯多祿的不是,卻只是輕描淡寫的對他說:「伯多祿,你愛我嗎?」由此可見,耶穌重視的,是我們懺悔的心靈。

耶穌願意我們步行到他那裡,可能經歷驚濤駭浪,但他會告訴我們:「不要害怕,我和你們天天在一起,直到世界的終結。
這就是我們的信仰,我們的希望!
梁達材神父
(原文見2012年8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

一言為定

「伴郎和新郎在一起的時候,你們豈能叫他們禁食? 但日子將要來到,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,在那些日子,他們就要禁食了。」(路5:34-35)
禁食,在聖經上是一種自謙自卑的表示。按梅瑟法律,以民只需要一年一次禁食,即每年七月初十的「贖罪節」。充軍後,為紀念被破壞的聖殿,便每年四、五、七、十月禁食一天。法利塞人則每週禁食兩次。
耶穌受洗後,亦禁食了四十天。耶穌沒有反對禁食,只是批判那些尋求虛榮而禁食的法利塞人。
由於耶穌的身份是以民期待已久的默西亞(受傅者),故他的臨在應是喜氣洋溢,值得慶祝,而非帶有哀愁的禁食。
耶穌也補充的說:當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時,他的門徒便要禁食了。
事實上,教會自開教而來,便要求信徒遵守大、小齋的規則。雖然有些教區倡議以愛德行為可取代星期五的小齋,但克制私慾仍然不可掉以輕心。因為今天人類仍然受著罪惡的鞭撻。
今天不少教友在星期三及星期五只食用麵包清水,其志可嘉。
無論禁食與否,一位基督應常懷喜樂的心情,因為我們今天生活,不是我們在生活,而是基督在我們內生活。
梁達材神父
(原文見2012年9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)

一言為定

「你們拿去吃罷! 這是我的身體。」(谷14:22)

天主愛人類,無微不至。在舊約時代,以約櫃陪伴以色列子民,渡過曠野之旅。在新約時代,更以聖子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祭獻,給人類打開了進入天國之門。為了陪伴人類走這條漫長的十字架苦路,耶穌更流下自己的寶血,作為人類的日用食糧。

「你們拿去吃罷!」這句話,表示耶穌願意在我們內生活。祂願意我們成為另一個基督。聖保祿便這樣說過:「今天我生活,已不是我生活,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。」耶穌不但陪伴著我們,祂更與我們成為一體。我們的苦,便成為了祂的苦;我們的樂,也成為了祂的樂。假如我們忽略了耶穌對我們的苦心,我們便真的傷透了耶穌的心。如果我們生活在恩寵中,當我們恭領聖體後,耶穌的生命便成為了我們的生命。
耶穌不僅願意和我們人類合而為一,祂也希望我們每個人彼此合而為一。就像麵餅是由小麥磨煉而成,基督徒的合一便是由彼此間的磨合而成的。而『我們的天父‧。。』這句經文便有了真實的意義。基督徒合一運動的最大障礙,便是缺少了對聖體聖事的認受性。
聖多瑪師聖師更指出,當人類領受基督的聖體後,便分享了基督的天主性。這是人類與天使不同的地方—人類有福氣分享天主的生命。一位近代神學家更把人類的軀體比作大地的聖體,因為當人類的軀體回歸大地時,作為基督聖體所祝聖的身體便成了大地的養料。默示錄所說到的『新天新地』便有了注腳。

耶穌說:「你們拿去吃罷!」是表達一份邀請、一份冀望。我們有沒有這份渴求常領聖體以及朝拜聖體呢?

耶穌說:「這是我的身體。」我們是否相信,基督徒彼此之間互為肢體呢?

梁達材神父
(原文見2012年6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

一言為定

「誰愛我,必遵守我的話。」(若14:23)
若望在他所寫的福音的開端,便肯定天主聖言為天主:「在起初已有聖言,聖言與天主同在,聖言就是天主。」(若1:1)
若望繼而藉洗者若翰的宣講,肯定耶穌為天主聖言的身份:「我看見了,我便作證:衪就是天主子。」 (若1:34)
「遵守我的話」便是指信從福音的教導。我們可能錯解,以為自己對聖經認識不深 , 便無法生活出福音的精神。這是錯覺。試看,祝聖後的聖體,無論分開多少份,每一份都是整個的基督聖體。同樣地,一句聖言,或整部聖經,都有著同樣的效能。
年青時,正藉假期,我在一護養院擔任義工。那次,我要給一位長者餵飯。為了趕時間,我加快了餵飯的速度。突然,我腦海中出了一句聲音:「凡你們對我最小的一個兄弟去做的,便是對我而做。」我不算熟讀福音的人,但假若我們願意跟隨主耶穌的話,天主聖言還是活躍在我們心內的。
另一次,是在羅馬修院唸書時。某日晚飯後,感覺有點倦意,便在地層的娛樂室走走。看見一班非洲的同學正在練歌。其中的一位邀請我幫他扶著一個長身的鼓,以便他能更專心打鼓。過了十五分鐘,我有點不奈煩 , 想以備課的籍口告退。但我是為逃避備課才到地下室走走!為了愛這班可愛的非洲同學,我堅持到他們練完最後的一首曲。我和他們站在一起超過兩小時,完全不覺得疲累。是實行福音愛德的實效罷!
耶穌給我們的回報,永遠是大於我們所付出的。
梁達材神父
原文見2012年5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

一言為定

「不要害怕! 妳們去,報告我的兄弟,叫他們往加利肋亞去,他們要在那裏看見我。」(瑪28:10)
第一批見證埋葬耶穌的墓門已打開了,不是宗徒們,而是一班婦女。其中一位充滿傳奇性的婦女便是瑪利亞瑪達肋納(即來自瑪達肋納的瑪利亞) 。 據路加福音的記載:「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,宣傳天主國的喜訊,同衪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, 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,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,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。」(路8:1-2)
瑪達肋納的瑪利亞跟隨耶穌後,已脫胎換骨,成為了新人。為耶穌來說,過去的已成過去。耶穌曾說過:那愛得多的,被寬恕的也多(參路7:47)。
「不要害怕!」是多麼令人安慰的話語。當門徒再在加里肋亞湖得到豐富的魚獲(參路5:10)、及三位門徒見證耶穌顯聖容後(參瑪17:7),耶穌用了同樣話語安慰他們。
在起初,門徒的信德雖然薄弱,耶穌仍然邀請他門成為漁人的漁夫。耶穌願意見到我們不斷地進步。瑪利亞瑪達肋納亦成了耶穌復活第一批見證人。
我們見證信仰的勇氣,絕不是來自個人的力量,而是來自對基督的依恃。我們可以說,『勇氣』與『依恃』互為因果。由於『愛』,瑪利亞瑪達肋納逗留在十字架下、在大清早前往墓穴給耶穌的屍體沫油。
當耶穌顯現給瑪利亞瑪達肋納時,對她說:「妳們去,報告我的兄弟!」可見,耶穌並沒有因為她的過去而輕視她,反而使她成為傳喜訊的第一人。
我們可能由於過去的不是,而懷疑天主對我們的寬仁。另外的一個例子便是伯多祿,他雖然三次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,耶穌復活後,只是簡單地問他三次:「你愛我嗎?」結果,耶穌三次對他說:「你牧養我的羊群!」
耶穌容許伯多祿跌倒,無非增加他的謙卑之情,好能在治理教會事務時,戒絕固步自封的態度。
在我們人生的旅程中,可能受到某些重創。這或許是天主的聖意,讓我們以謙卑和對主信賴的心情,去見證天主的大愛。
其實,基督的死亡與復活,便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寫照。因為『愛』的行為,如燭光般,不斷燃燒自己,照亮他人。
梁達材神父
原文見2012年4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

一言為定

「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,但坐在右邊或左邊,不是我可以給的,而是我父給誰預備了,就給誰。」(瑪20:23)
『杯爵』一詞,是古東方民族在日常生活及祭禮上所常用的器皿。富貴的人有自己專用的貴重杯爵。窮苦人家則共用一杯。最後晚餐時,耶穌與門徒便是共用一杯。聖保祿稱之為『祝福之杯』(格前10:16)
耶穌向雅各伯和若望兩兄弟指出,他們將要喝的杯爵便是聖保祿所稱的『祝福之杯』。這『祝福之杯』將代表耶穌所流出的寶血。他們兩兄弟都願意喝耶穌的苦杯。事實上,雅各伯在公元43年便為主殉難。若望是唯一一位沒有受到殉道之苦的宗徒,因為他要照顧聖母瑪利亞。
在那時,這兩兄弟還是以俗世的眼光去看待耶穌將要建立的王國。左丞右相便是他們的理想。耶穌也沒有強烈的指正他們,只是輕描淡寫的說:「我父給誰預備了,就給誰。」說到底,這兩位門徒是深愛著耶穌的。
故此,在最後晚餐的時候,耶穌沒有讓若望失望,且邀請他坐在自己的右邊。耶穌對人的憐愛是那樣偉大!
若我們願意坐在耶穌的右邊或左邊,最好的方法便是善待身邊的近人,如同接待基督那般,因為耶穌曾保證:幾時我們對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,便是對耶穌而做。(參閱瑪25:31-46)
梁達材神父
(原文見2012年3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)

一言為定

「你們離棄天主的誡命,而祇拘守人的傳授。」(谷7:8)
耶穌不是否定先人的傳授,但若人的規距凌駕天主的誡命的時候,便是本末倒置。
飯前洗手等規定,特別對屬於半遊牧民族的以色列人是重要的。耶穌希望他的群眾更領會到,心靈的潔淨,即承行天父的旨意,更是比外在的守規矩更重要。
故耶穌不厭其煩的向群眾解釋:「你們為拘守你們的傳授,竟廢除了天主的誡命。 梅瑟原說過:『你該孝敬你的父親及你的母親;』又說:『咒罵了父親或母親的,應處以死刑。』 你們卻說:人若對父親或母親說:我所能供養你的,已成了「科爾班」,即「獻儀」, 那麼就允許那人不必再為父母做什麼了: 這樣你們便為了你們所傳授的遺教,廢棄了天主的話。」(谷7:9-13)
不少對天主教禮規不明白的人,往往覺得天主教太多繁文縟節。這可是對了一半。例如教友在參與彌撒中,只是被動的應對,全無心、身、靈的投入,自然被外教人非議。
我們對「天主的誡命」可能誤解成為我們自由的限制,因為除「遵守安息日」及「孝敬父母外」,其它的誡命偕冠以「不可」的字眼。(見申命紀)
耶穌是新約的主人:「我給你們一條新命令: 你們該彼此相愛;如同我愛了你們,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。 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,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。」 (若13:34-35)
當我們再不為自己而生活,而為「愛」、為「基督」而生活的時候,我們才是真正的自由人。
聖保祿說:「現在你們該戒絕這一切:忿怒、暴戾、惡意、詬罵和出於你們口中的穢言。 不要彼此說謊;你們原已脫去了舊人和它的作為, 且穿上了新人,這新人既是照創造他者的肖像而更新,為獲得新知識。」(哥3:8-10)
梁達材神父
(原文見2012年2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)

一言為定

「衪應該興盛,我卻應該衰微。 」(若3:30)
按思高聖經學會的注釋:「若翰藉自己的門徒因嫉妒而發怨言的機會,又給耶穌作了一次見證:若翰自認是『新郎的朋友』,自己的任務是將新娘(選民)領到新郎(基督)面前。新郎既已出現,作前驅的便應引退,如同星辰的光芒在太陽昇起後,就自然隱去一樣。基督是自天主而來的,是『天父的欽使』,向世人啟示了天父的旨意,所以人人都應該到他跟前,由他獲得救恩。」
若翰並沒有因基督的出現而放棄給人付洗的機會,直至他被黑落德監禁為止。前驅的工作,不單給人付洗,還勇於為真理而辯證。他之所以被監禁及被殺害,完全是因為力證黑落德道德上的不是。
若翰的兩個門徒,即安德肋及若望,當遇上耶穌後,他倆便跟隨了耶穌。若翰的准許,是意料中事。
若翰與耶穌的交往,據福音的記載,並不算多。但從耶穌的口中對若翰的描述,是認識相當深厚的:「你們出去到荒野裏,是為看什麼呢﹖是為看風搖曳的蘆葦嗎﹖ 你們出去到底是為看什麼﹖為看一位穿細軟衣服的人嗎﹖啊! 那穿細軟衣服的人是在王宮裏。 你們究竟為什麼出去﹖為看一位先知嗎﹖是的,我給你們說:而且他比先知還大。 」(瑪11:7-9)
今天,每一位基督徒,有著若翰的同一使命,即「我是在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:修直上主的道路!」(若1:23)
我認識不少兄弟姊妹,由於見到某些信徒的愛心行徑而皈依基督。我們可能拙於言詞。畢竟能感化人心的,不是言詞,而是無條件的愛。
讓我們也一起作耶穌的前驅。
梁達材神父
(原文見2012年1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)

一言為定

「照你們的信德,給你們成就吧!」 (瑪9:29)
「達味之子! 可憐我們吧!」
「你們信我能作這事嗎。 」
「是,主。」
「照你們的信德,給你們成就吧!」
以上是兩位失明人與耶穌的對話。
這兩位失明人,比起其他開眼的人,「看」得更透徹。他們稱耶穌為達味之子—默西亞,以色列期待已久的救世主。經師們卻瞎說耶穌是靠貝爾則貝—魔王驅魔。兩者分別是如此之大!無它,經師是因嫉妒而向真理閉上自己的眼睛而已!「你們信我能作這事嗎。 」這不是問句,而是耶穌希望這兩位失明人肯定自己的信念。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,他們說:「是,主。」 信仰生活雖是多元化,但基本上,面對真理時,我們還需「是就說是,非就說非。」 (瑪5:37)最後,耶穌說:「照你們的信德,給你們成就吧!」
聖保祿以同樣肯定的言詞,安慰得撒洛尼的教友:「我們不斷地感謝天主,因為你們由我們接受了所聽的天主的言語,並沒有拿它當人的言語,而實在當天主的言語領受了,這言語在你們信者身上發生了效力。」(得前2:13)
(梁達材神父)
(原文見2012年12月份上海光啟每日神糧)

一言為定

「不論誰,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,在我後面走,不能做我的門徒。」 (路14:27)一位事業上非常成功的企業家,因為他的五個子女不願意繼承父業,在他退休那年,賣掉產業。他尊重子女的決定,不予譴責。但不少父母,由於子女的抉擇與自己的期望有所出入,特別是子女願意加入侍奉上主的行列時,會加以強力的反對。所以耶穌已明白的指出:「如果誰來就我,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、母親、妻子、兒女、兄弟、姊妹,甚至自己的性命,不能做我的門徒。」(路14:26) 我認識一位神父,由於放棄醫生的工作而加入神職的行列,他的父親便不再與他往來。可幸的是,這位父親肯見兒子最後一面。耶穌形容得非常貼切:「人的仇敵,就是自己的家人。」( 瑪10:36)
驟聽起來,耶穌的道理好像不近人情。其實,耶穌是向人類的自私挑戰。因為每一個人與生俱來,都有獨特的使命。這是說,跟隨主的路,各有特色,各自精采。跟隨主的人(不一定是修道人),要有勇氣向享樂主義說『不』。吃喝玩樂不是基督徒生活的理想,而是去學習耶穌生活上的淡薄有節。他說:「狐狸有穴,天上的飛鳥有巢,但是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。」

梁達材神父
(原文見2012年11月份上海光啟『日用神糧』)